我院项目团队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斩获佳绩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3月29日圆满落下帷幕,我院参赛作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小升初“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政策效应研究》,在团队成员协力合作下,经过终审线上答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
图1:项目展示
自2020年11月学院启动第十七届挑战杯院内项目选拔到国赛落下帷幕,持续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但各参赛团队均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从校赛到市赛再到国赛,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脚踏实地的自信前行。在市赛中,我院从校赛中突围出来的三支晋级团队积极备战,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校团委领导、学院领导和学院相关老师的关心支持下,一举获得了一项特等奖、两项一等奖的佳绩。其中,由郑晓涛、陈勇和吴艳老师指导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小升初“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政策效应研究》项目突出重围,代表学校晋级国赛并斩获佳绩。
让我们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小升初“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政策效应研究》项目为代表,还原我们的指导老师和优秀学子在备战挑战杯进程中的历历情景。
表1 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赛学院获奖团队名单
团队项目 | 团队成员 | 指导老师 | 获奖等级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小升初“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政策效应研究 | 房雨佳(组长)、沈艺雯、朱诗琪、李增旭、雷博麟、余楠、王润、费思佳 | 郑晓涛、陈勇、吴艳 | 特等奖 |
疫情冲击下的“互联网+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有形手”调节和“无形手”整合 | 雷喻捷(组长)、刘春燕、丛琳洁、叶辰隆、张叶、刘林煦 | 孙红梅、刘江会 | 一等奖 |
协力化解“看病难”:“医”与“患”对上海卫生资源下沉改革的评价与反应研究 | 石炯萍(组长)、丁训超、刘蕾、顾琳颖、张露丹、邓薇、刘鑫、张抒 | 孙泽生、姚亚伟 | 一等奖 |
图2 学院参加市赛的3支团队在比赛现场
如今,公办和民办教育不均衡已成为教育均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共中央于2019年出台了“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相关政策,并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推行。但政策实施以来,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产生衍生问题等尚有待进行系统评估。对此,《上海小升初“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政策效应研究》项目团队从理论到实际,从上海推至全国,从家长到学校,提出“一体三翼”的研究框架,对政策推出效应进行系统评估,并在访谈、调研、统计分析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项目的调查历时1年半之久,累计获得了2000余份调查问卷,整理30,000余字的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经过7次易稿,最终形成180,000余字的调研成果,并开发了3本教育指导性手册,获得18位中小学校领导与教育专家的联名推荐。
图3:市赛阶段成果展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项目的斐然成绩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日夜拼搏、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学院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
自项目团队成立之日起,就朝着“精益求精”的目标奋进。在院赛孵化期间,仅仅历时1个月,团队成员共阅读文献102篇,完成了调研报告25000字,实现了项目“从0到1”的突破。
图4:院级孵化答辩
图5:校赛期间团队成员合影
在市赛集中备赛期间,在项目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对报告内容字斟句酌,对展示材料精益求精,最终斩获上海市特等奖的佳绩。
图6:市赛备赛期间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郑晓涛老师合影
图7:市赛模拟答辩现场
图8:市赛模拟答辩现场
图9:市赛项目展示现场合影
图10:市赛颁奖合影
图11:市赛获奖证书
从市赛到国赛,项目组持续深耕,从未止步。一方面,根据各个地区民办初中发展的程度不同,选择了另外5个代表城市的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以横向比较政策效应;另一方面,增加上海中学校领导的调查,由此从家长和学校共同印证“公民同招”政策效应。随着“中考配额”、“教师轮岗”、“双减”等教育新政的出台,项目组持续关注并思考着一系列新政的叠加效应及衍生问题,并尝试着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备战国赛的5个月里,经过校方与院方组织的几十次答辩,项目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逐渐丰满。作为首个比赛日的第一个答辩团队,团队成员迎接挑战,从容应对,最终取得国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图12:刘江会院长莅临指导
图13:姚亚伟老师莅临指导
图14:学院崔百胜老师和张震老师莅临指导
图15:国赛终审决赛期间项目组与院校领导合影
图16:国赛终审决赛期间与校团委潘黎勇书记合影
团队成员感想:
房雨佳(2019级金融学拔尖人才实验班):
比赛结束至今,一直在复盘,苦于感慨太多,常常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最后想说:谢谢老师们不厌其烦的指导。谢谢商院和师大,商院和师大就像我们的家,项目遇到了瓶颈,回到家总能迎刃而解。另外,很庆幸自己坚持到了最后,认识了一群优秀的小伙伴和大朋友,在这536天看似平淡的日子里,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孕育激情。
朱诗琪(2019级小学教育):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整年的备赛就像马拉松比赛,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在一点一点朝着目标进步。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孕育着所得,所得的一切都生长于过去的每一步。我们期待看见满天星辰,是老师们告诉我们,脚踏实地才能看到。感谢给予我们长期指导帮助的各位老师,感谢学院领导、学校团委的殷切关怀,也感谢一路同行的队员们。挑战杯是一个起点,是有勇气相信和挑战自己的开始,希望我们以此启程,永远有远方可以奔赴。
沈艺雯(2019级小学教育):
挑战杯是一段难忘的追梦旅程,我们走过了一整年备赛的漫漫长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一路走来从市赛到国赛,我们经历着迷茫瓶颈但从不畏困难,在勇气、拼搏和坚持中,迈过了项目的一道道坎。在旅途中我们还感受到老师们的激励鼓舞,也懂得团队协作的弥足珍贵。感谢队友们的并肩前行与相互陪伴,感谢学院老师、团委老师的悉心教导与关怀备至。未来我们也将秉持信念继续挑战,锐意进取,勇往前行!
费思佳(2019级金融学拔尖人才实验班):
经历了一年多的挑战杯备赛,我很庆幸自己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很感谢指导老师们日夜相伴的指导和付出。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仅有智识和能力上的进步,更加深我对“摇号”相关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利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非常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
余楠(2019级金融工程):
此次挑战杯项目是我大学参加战线最长,收获也是最多的一次比赛,也将是我大学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从初期图书馆研讨室的字字深究,到后来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探讨,再到一路上专家们、院校级领导们、指导老师们的支持,直至项目结束。在这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团队精神的感染下,我开始尝试深入多方面的去看问题,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而且,在比赛期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并不孤独,也不是单枪匹马地去战斗,学院和学校对我们的支持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我想对指导老师,亲爱的队友以及学院和学校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李增旭(2018级金融学):
这届挑战杯从孵化到结束,走过了我的大三与大四,是我成长轨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路走来,感谢学校与学院各位领导的陪伴支持,感谢指导老师不分日夜的精雕细琢,感谢各位队友的不舍坚持。无论结局如何,这届挑战杯的经历永远会是我人生中的一笔重要财富。最后,很荣幸让我能够在挑战杯的征程中遇见最好的大家,长路漫漫,愿这次奇幻之旅能够成为照亮我前路的明灯。
雷博麟(2018级金融工程):
在比赛的任何一个阶段,学院领导和老师都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同时,非常感谢与我并肩的队友,大家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带领我成长,进步。我们在比赛中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从撰写报告、修改报告、制作ppt、制定演讲稿到准备答辩,经历了漫长而有意义的过程,挑战杯与其他比赛不同之处是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每个环节设计和整个系统的串联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而是如何从全方位考虑,完成一个系统性很高的任务,这让我受益匪浅。
王润(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路走来,悲喜交加,不断进步。我们的成果也从一个想法变成了携手共进的历程和一张张印满徽章的荣誉证书。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历程里,我很幸运,遇见了团结互助的队友、坚持不懈的组长、精益求精的指导老师以及提供坚强后盾的学院和学校。无论结果如何,研讨室里争论的场景、熬夜看文献、互相打气一遍遍改报告的日子都成为了我大学最难忘的回忆和经历。比赛结束了,但过往的每一步都是成长的见证。
(供稿:俄罗斯专享会官网)